- Q Q:
- 地址:
- 西安市高新區錦業路1號綠地世紀城SOHO同盟B座1909室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>>關于智聯>>公司簡介>>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
本文原載于ITalk,是由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孔華威老師寫的,我覺得挺通俗易懂的,所以在這里轉載。
忽然就圣誕了,年底了。因為云計算和物聯網,2010年是云里霧里的一年,無論是在IT圈和還是在股票市場上。年前寫過一個云計算的“千字文”,經過一段時間的“騰云駕霧”,終于塵埃落定,對云計算和物聯網的認識清晰了不少。這篇文字算是總結。
一種新的技術,尤其是IT或者ICT技術的發展,總是在以降低成本作為理由。當然,它的后面藏著的是用新的設備和軟件來進行全面的升級或者替換,這些需要比原來更多的投入,比如我們現在5000元的筆記本的計算能力,相當于15年前100萬美元的一臺大型機,但是這是我們不斷的從8088的IBM PC,替換到AST的286、Compaq 386、 Dell 486、 Acer 586等等一路拋棄一路升級上來的。另一方面,因為對用戶來說便宜了,就會無所顧忌的使用,比如汽油便宜了,大家就開著悍馬上街了。因此新經濟會同時帶來“投資和消費”的雙增長。
云計算,就是為了降低大規模、動態互聯網應用下的數據中心成本。首先是互聯網應用的大規模和動態性導致成本不可控。一個例子是Animoto,它是Facebook上的一個制作視頻的應用,在Facebook 上亮相后,Animoto 后臺服務器在三天內,需求量從 40 臺一下子猛增到 5000 臺。但是不到3個月,客戶熱情消退,門可羅雀,上百臺服務器就足以支撐。如果不是云計算,這閑置的5000臺服務器擱哪啊。其次是動輒上千,上萬臺服務器帶來的基礎軟件成本劇增。以前ERP應用都是5-10服務器的事情,買微軟的操作系統,Oracle的數據庫,IBM的websphere就是每套幾十萬,也能夠承受,上萬臺的時候,就必須考慮新的軟件架構。第三是上萬臺服務器都是24小時不宕機工作的,每臺服務器300W,一個19吋42U的機柜,放1U的超薄服務器也就40臺,重量達到800kg。300個這樣的機柜呢?你可以想象其管理難度、耗電量以及空間成本。
云計算就是為了降低第一和第二兩個成本的,第三個方面現在沒有太多的方法,或者不是現在的云計算覆蓋的范圍,盡管有人已經在做高通量服務器CPU了。解決第一個問題,云計算采用了“按需付費”的電力供應商業模式創新。美國聯邦政府710億美元的IT開支。Google為了獲得這大生意,就說買我的云計算吧,“CPU內核使用1小時”收費10~12美分,每1GB存儲收費15~18美分。我還奉送GoogleApps。”,有人測算,這樣一來,估計IT開支可以削減一半以上。解決第二個問題,就是采用新的軟件架構。現在有三大流派,google(源自于yahoo)、Amazon和Microsoft。其中新的分布式數據庫和文件系統,甚至新的編程工具,都浮出水面。這次(本周三)ITalk演講的吳朱華,就單挑巨頭,開發了精簡版的HBase,其名字是Yuntable,以此為基礎,結合一個SDK和yunengine,就可以搭建我們自己開發的PaaS。
云計算為什么會如此大規模的受追捧,被說是革命性的?打個比方就知道,發電機時代,我們每個村自己買了自己發電自己用。現在電力公司把電拉到小區,拉到家里,發電機放在哪里我們根本不care。電力公司對發電機廠家來說,是革命。對我們來說用多少電,付多少錢,比自己置辦發電機方便和便宜。因此云計算肯定會成為主流的IT模式,尤其是當物聯網也上來,就是不單單人聯在網上,家里的冰箱電視都聯在互聯網的時候,那種大規模動態性可想而知。那么就出來另外一個問題,云計算在中國的問題是什么?
是網絡問題,在我們手機信號短短續續的時候,當寬帶的價格是發達國家的27倍的時候,后臺的成本不是主要問題。
是道德問題。當保險公司都把我的數據可以賣給發垃圾短信的時候,當油價想提到7元就7元的時候,誰敢把自己的數據和應用幫死一個“云供應商”。
是核心技術問題。這個太顯然了,不談了。
有了這一二三,再看看全國“烏龍云密布”,這個云計算,是清醒中的迷茫。